钧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技艺的瑰宝,产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张神镇。钧窑器皿的釉色丰富多样,有玫瑰紫、海棠红、茄皮紫、葱翠青以及天蓝、米色、月白、窑变等,以天蓝釉为多见。
钧窑的烧造年代众说不一,但一般都认为它始于北宋初年。北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,胎
在钧窑的铭文中,一般刻一至十的数字,即器底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单数的施钧红釉;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双数的施天蓝,月白釉。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,器物越大编号越小,"一"代表器物最大的。
钧窑的烧造工艺采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,在板沿盘上采用三支钉支烧。由于支钉与器物粘连在一起,烧成后多是敲掉的,故支钉痕较大且高低不平。
钧瓷有两种釉,暗釉和亮釉。亮釉钧器釉质较粗糙,釉层薄,开大小纹片,且釉上多棕眼,内多鱼子纹,外部着釉多不到足脚,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无釉。
钧窑的胎、釉属于瓷胎,大多以灰色胎为主,灰中又分浅、深二种,另外还有灰白色、淡黄色。灰色胎精细固密,叩之呈金属声,此为早期产品。灰白色和淡黄色胎质较粗松,叩听其声近乎瓦,此类多属晚期产品。